借款方约定利息多少属于违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款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 部分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没有约定利息。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一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利率的约定无效的,视为没有约定利息。
因此,借款双方约定的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 36%。超过该利率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部分的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年利率 36% 的上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确定利率上限。例如,对于生产经营用贷款,人民法院可以适当提高利率上限。
民间借贷中还存在变相高利放贷的情况。例如,借款合同中约定利率不超过年利率 36%,但出借人以手续费、保证金、服务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实质上抬高了借款成本。对此,人民法院也认定为变相高利放贷,并依法予以制裁。
双方约定的借款利息合法吗?
借贷关系中,利息问题备受关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双方可以约定借款的利息,但该利息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
国家对借贷利息实行浮动利率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参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不得超过一年期LPR的四倍。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则该利息约定无效。出借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返还利息。同时,出借人已收取的超出国家规定的利率部分的利息,应当返还借款人。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借贷利息保护存在一定限度。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但未超过三倍,出借人主张按约定利率收取利息的,人民法院一般会支持。但超出三倍部分的利息则会被认定无效。
因此,在借贷关系中,借贷双方在约定利息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避免因高息借贷而产生法律纠纷。
借款利息多少属于合法
借款利息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后,需要支付给贷款人的利息费用。利息的合法性主要受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
在我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贷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贷款利率最高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利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一年期及以下贷款基准利率为 4.35%;一年期以上至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4.75%;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为 4.9%。因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合法最高利率分别为:
一年期及以下:4.35% x 4 = 17.4%
一年期以上至五年期:4.75% x 4= 19%
五年期以上:4.9% x 4= 19.6%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利率仅为基准利率,实际贷款利率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资质和风险评估等因素自主确定,但不得超过合法最高利率。
借款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借款前仔细阅读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内容。
选择正规的贷款机构,避免高利贷陷阱。
按时足额还款,避免产生逾期利息和不良信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