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利息 3.5 年利息 4.5 的原因在于复利计算。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利息是指单利,即利息只计算本金部分。但实际上,很多投资产品都是按复利计算的,也就是说利息会计算在之前的本金和利息上。
当利息按复利计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息会产生利息,从而形成“利滚利”的效果。因此,虽然月利息只有 3.5%,但由于复利计算,一年的利息会比单利计算的 4.2%(12 x 3.5%)更多。
假设我们投资 100,000 元,年利率 3.5%,复利计算,那么:
单利计算:
第一年利息:100,000 x 3.5% = 3,500 元
第二年利息:103,500 x 3.5% = 3,622.50 元
第三年利息:107,122.50 x 3.5% = 3,747.89 元
复利计算:
第一年利息:100,000 x 3.5% = 3,500 元
本金 + 利息 = 103,500 元
第二年利息:103,500 x 3.5% = 3,622.50 元
本金 + 利息 = 107,122.50 元
第三年利息:107,122.50 x 3.5% = 3,749.39 元
因此,按复利计算,三年后的利息为 3,500 + 3,622.50 + 3,749.39 = 10,871.89 元,而按单利计算仅为 3,500 + 3,622.50 + 3,747.89 = 10,871.28 元。
这就是为什么月利息 3.5 年利息可以达到 4.5% 以上的原因。
收到借条上注明的“月利息3点几年利息”,却迟迟未收到预期的利息金额,令人着实纳闷。
仔细查看借条,发现其中一个较为隐晦的条款:“利息按360天计算”。这看似不起眼的条款,却大有玄机。
通常,我们所说的月利息是按30天计算的,而借条中的条款却以360天为准。这意味着,一年中实际的月数为360÷12=30个月。换句话说,借款人每30天支付的利息实际上仅为360÷12÷30=3.056%。
因此,虽然借条上写着“月利息3点几年利息”,但实际每30天支付的利息却为3.056%,与我们常说的月利息存在细微差别。
再加上借款人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利息支付,例如逾期还款产生的额外利息或其他费用,最终导致收到的实际利息金额与预期的“四点多”有出入。
因此,仔细解读借条内容,尤其是利息计算方式等条款,避免产生误会或不必要的纠纷,是借贷双方应有的责任。
月息 3.5% 的存款,为什么利息到账只有 4% 左右?
银行存款的利息计算方式如下: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假设本金为 10,000 元,利息为 3.5%(年利率),存款时间为一个月(30 天)。
年利率:3.5%
月利率:年利率 / 12 = 3.5% / 12 = 0.2917%
月利息:本金 × 月利率 × 存款时间 = 10,000 × 0.2917% × 30 = 8.75 元
但是,由于利息需要缴纳 20% 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实际到账的利息:
实际利息:月利息 × (1 - 所得税率) = 8.75 × (1 - 20%) = 8.75 × 0.8 = 7.00 元
因此,月息 3.5% 的存款,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账的利息只有 4%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