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吸利息受保护吗?
所谓非吸利息,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所产生的利息。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由此可见,非吸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其产生的利息也属于非法所得。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参与了非吸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积极配合追查非法吸收资金的犯罪分子。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追回被非法吸收的本金和利息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非吸利息不属于银行存款利息,因此不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一旦发生非吸行为,存款人和利息都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为了避免遭受非吸损失,投资者应审慎理财,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警惕高息诱惑,避免因贪图利益而落入非法吸收资金的陷阱。
非吸利息高于本金要退回吗?
当非吸行为(即非法集资)被认定后,根据法律规定,参与者有权要求退回所缴纳的本金和相应利息。
对于利息,法律明确规定:如果非吸利息高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率,则这部分利息属于非法所得,需要被退回。
这是因为非吸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法的金融活动,其所支付的高额利息往往是建立在虚假宣传和骗取投资者的基础上。法律禁止此类行为,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相关法律,非吸行为的利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低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率:这部分利息是合法的,参与者可以保留。
等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率:这部分利息属于灰色地带,由法院具体裁定。
高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率:这部分利息是需要被退回的非法所得。
如果参与者在非吸行为中获得了高于银行同期同类存款利率的利息,那么这些利息将被认定为非法所得,需要退还给受害者。参与者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退回这部分利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权。
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非吸利息,可以有效维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净化金融市场。
非吸已得利息的法律性质备受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非吸已得利息属于非法所得,因为它来源于非法吸储行为。根据《刑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合法许可或者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因此,非吸已得利息作为非法吸储行为取得的收益,应属于违法所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吸已得利息不属于违法所得。理由是,非吸行为虽然违法,但并不必然导致出借人利益受损。出借人在非吸机构存款,是自愿的行为,如果最终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偿还,那么出借人并无损失。因此,非吸已得利息不能直接认定为违法所得。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解释》(2015年12月29日发布)中指出,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即使出借人已经收回本金和利息,也应当认定为违法所得。这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倾向于将非吸已得利息认定为违法所得。
总体而言,非吸已得利息的法律性质仍存在争议,不同司法机关可能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如果涉及具体案件,需要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